查看原文
其他

极光专列,带你穿梭SPIC“时光博物馆”

开展啦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21-12-02

那些略带年代感的老物件

是过不去的从前

是记忆里的沙漏

承载着荣光与回忆

让我们坐着“时光机”

穿越回过去,拾一片旧时光

致敬过往 向往未来


生命在时光中舒展腰身
事业在奋斗中彰显芳华
这是我们的芳华
也是你们的芳华

这张照片摄于1956年10月31日狮子滩电站正式发电第二天,前排左起第二位是我的父亲——鲜清挺,时任狮子滩电站工会主席。他是一位老红军,解放后从部队转业到重庆市工会,再辗转来到狮子滩工地。我的母亲黄文瑞,当时在狮子滩水力发电工程局文化校上硐分校当教员。我1955年出生在狮子滩工地上,是与电站共同成长起来的。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狮子滩电站正式发电的那天,人们就像过节一样,携家带口合影留念。于是,留下了这张照片,也留下了我对狮子滩的念想。——鲜琦

▲这是一张让人终身难忘的“出入证”,它见证了包括我在内的姚孟电厂建设者的奋斗年华。1970年,我非常庆幸能戴着这张“出入证”走进建设现场,那时候厂房还没起,地基刚挖好,150米高的烟囱只上了三分之一,工地上有三四栋平房。大家都是倒班干活,厂房一天24小时灯火通明。工地上热火朝天,到处是来来往往汗流浃背的人。我们在这块贫瘠的山头上建造出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行安装、自行维护的3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如今85岁的我每每回忆起当年仍激动无比,为能够为祖国电力建设添一份力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赵冠雄 中电国际姚孟发电
 

▲这是姚孟发电公司4号机组安全运行133天的纪念品,“安全运行100天”是当时公司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目标。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到姚孟电厂参加工作的一名老运行工,尽管我已经光荣退休,这枚茶缸一刻都没有离开过我。它就像我的知心朋友一样,一同见证着姚电的发展历程。——胡鸿阎 中电国际姚孟发电
 

▲这些是我1984年到1988年做勘探员时,记载的从黄河上游流域各个地区的水情查勘工作记录。别小看这些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这一沓稿纸上记录着1986年10月15日龙羊峡水电站下闸蓄水的最原始数据,这一沓沓书本和笔记为早期的黄河上游水文调度勘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我一直小心翼翼放在收纳箱里,它们记录着黄河公司的历史,也记录着我的青春。——曹光明 黄河公司

▲一脉灯火,三代传承。这句话用在高山擎阳一家身上再合适不过,祖孙三代都是服务于基层的一线电力员工,三代人传承着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甘当光明使者,守护着河南平顶山这座城市的用电安全。2018年7月1日对高山擎阳来说是永远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她加入到国家电投平顶山热电公司。她激动地同家人合影留念。从此,她接过爷爷姥爷、父亲母亲手中的接力棒奋勇向前,继续为电力事业奉献青春,用行动续写三代人的电力情缘。——高山擎阳  河南公司平顶山热电

▲每每看到珍藏的这份2004年3月30日出版的《工会简报》,成就感顿时便溢满心间。虽然我不是专业记者,只是一名企业的通讯员,但仍有一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情怀。只要发现身边的新闻点,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我都希望用手中的笔写出来。我希望用手中的笔描绘出辽宁东方发电有限公司灿烂美好的明天,写出更多身边发生的正能量故事。——徐守凤 东北公司辽宁东方发电

▲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我有幸成为代表集团公司作为中直机关第六批援疆干部,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临行前,同事提议大家合影留念,于是,留下了这张珍藏的照片,也留下了那些年奋斗的足迹。进疆时,集团公司援建机组正在试运转生产阶段,生产问题比较多,人员技术素质还有欠缺,经常会出现烦躁情绪却又不能表现。每每这时候,我就拿起这张照片,想一想兵团刚进疆时的艰难、临行前集团公司领导的嘱托,体会一下胡杨的“三千年精神”,走到一眼望不到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上吼两声,然后再满血复活投入到工作中。我只是集团公司援疆、援藏、扶贫众多同志中的一员,大家肩负使命,都在为履行央企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默默无闻地干好自身工作。作为国家电投人,我自豪、我骄傲!——陈晓宇(右起第二位)集团公司安环部 

▲游标卡尺、丁字尺、三角板、圆规、2B铅笔和橡皮,与当下年轻人用CAD制图不同,在电脑普及之前,我们都是用图纸表达自己的语言。那个时候,夏天没有空调,大家只能穿着短裤和背心来保持凉爽,冬天没有暖气,有的只是员工们致力于建设完成728工程的真诚和热情。这张秦山核电站的总平面图,就是在以前简陋又窄小的办公室中诞生的,从项目初始,技术路线、堆型方案确定,到工程建设中排除万难,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于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实现了中国大陆民用核电“零的突破”。——杨铭山 上海核工院
 

▲2002年5月,历经八个月艰苦奋战,姚孟发电1号机组完成“换血式”大改造,改造办全体热工人员激动地合影留念。1号机组不仅实现了中国火电大机组“零”的突破,更是为祖国培养电力人才的摇篮如今,照片中的许多人都已成为电力系统各个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这张珍藏的照片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年华,记录了我们的茁壮成长。作为一名光荣的姚电人,我骄傲我自豪。——张岭州(左起第四位) 中电国际姚孟发电
 

▲轻轻翻开泛黄的笔记本,黑色的钢笔字迹清秀工整,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父亲顾汉生50年代支援江西电力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内容。父亲原是上海动力学院(现上海电力大学)教师,1957年为响应国家支援老区建设的号召,毅然决然从上海电力学院来到江西教书。1960年调入南昌发电厂从事技术工作,直至退休。这些工整、详尽的笔记正是父亲工作认真细致、刻苦钻研的最好见证,他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也一直影响着我。——顾伟 江西公司新电分公司
 


照片是历史的眼睛

一张照片见证一段历史

搭乘极光专列

在这间“时光博物馆”里

重温一段难忘的时光

感受国家电投的发展,感受行进的中国

来这里,和时光相遇

找寻属于你的“专属记忆”


▲走进铝电公司青铜峡生产基地的大门,一台长6米、宽3.3米、高4米的老旧电解槽,像一位老人,静静地守望着厂区,每日朝阳升起,黝黑的外立面,竖插的阳极棒更显安详厚重。它出生于1970年8月21日,是国家“三线建设”期间冶金部三〇四厂投产的第一台电解槽,采用80千安上插自焙电解槽技术,填补了宁夏有色金属行业的空白。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此后的34年,它与其他243台同类型电解槽共生产原铝液111万吨,为70年代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上海电力杨树浦电厂新机组南侧的铁皮房里,坐落着一台特殊的8号汽轮发电机组,它是当年杨树浦电厂在二期扩建工程中,向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公司)订购的,是目前GE公司留存于世的最早的发电机组之一。它曾历经抗日战争期间的美军轰炸、解放战争期间的护厂运动、解放后1950年的“二六轰炸”;它历经82载光阴,源源不断为上海提供了电力和热力。如今,油漆斑驳的汽轮发电机罩壳、隽永的钢印字体……都在诉说着当年的沧桑与辉煌,它是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的见证人。

▲在中电国际平圩发电办公楼正前方,坐落着国产首台60万机组低压转子,转子两端支撑呈“人”字造型,暗红色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平圩不平常、单机甲中华”十个金色大字,激励着平电人顽强拼搏、持续奋斗。这座低压转子是汽轮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国产首台60万机组的诞生和成长,见证了机组开启国产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营的新纪元。截至2018年底,平圩发电一期60万机组已累计发电1782亿千瓦时,上交利税86亿元,供电煤耗比投产初期下降近36克/千瓦时。

▲这顶安全帽是原国核工程企业级高级专家李海涛在核电建设现场常常佩戴的。这顶安全帽的主人李海涛参与了我国首批AP1000核电机组中三门核电1、2号机组FCD(首罐混凝土浇筑)、安全壳各环吊装、蒸汽发生器吊装、反应堆压力容器吊装等一系列重大里程碑节点的管理和执行。在核电建设现场,为了前瞻性的对进入工作区域的现场人员进行有效控制,授权进入该区域的人员会得到建设管理方发放的贴纸贴在自己的安全帽上,即“帽贴”。安全帽上没有相关帽贴的人员将被安全管理人员阻拦在作业区域外。它见证了三门核电1、2号机组从开工到设备吊装的多个里程碑节点,上面的一张张帽贴既是我国AP1000三代核电首堆建设的缩影,也是核电“本质安全”理念的缩影。

▲走进黄河公司盐锅峡水电站的厂区,一座“黄河第一转轮”的立碑格外吸引眼球,立碑后面,一台水轮机转轮静静地伫立在花丛中,像是一位眺望历史的老人,静静注视着盐锅峡水电站。它出生于1961年11月18日,高2.6米,直径4.1米,重量51吨,是盐锅峡水电站第一台并网发电机组的水轮机转轮,也是黄河上首台大型水轮机转轮。它由我国哈尔滨电机厂制造,在它投产的36年间,共计发电85.18亿千瓦时。它先后经历12次大修和扩修,为多泥沙河流上安装使用国产设备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它见证着盐锅峡这座黄河干流最早建成的现代化水电站的辉煌过去。

▲2015年10月,江苏公司滨海北H1#100MW项目海上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当时国内还没有专业的海上风电交通船只,这艘滨海#18907船是在盐城滨海地区能找到的最好出海船只,它承载着海上风电建设者们的希望,它载着员工们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这艘滨海#18907船平均航速只有6-8节,仅码头到H1项目短短10公里的距离就航行了2个小时。那年深冬异常寒冷,海岸边都冻上了薄薄的冰渣,爬梯上挂满冰凌,3名出海调试风机的运维员工折腾了一整天,才成功克服现场挂冰情况,顺利推进风机调试。随着专业交通船只的配置到位,这艘“功勋船”已于2016年6月完成H1项目全部机组并网调试任务后,退出了交通船序列,但它为海上风电H1项目所做的贡献值得13万国家电投人铭记。

▲五十年代初,东北公司抚顺发电为缓解煤炭供应紧张局面,在全厂锅炉内普遍推行掺烧低质煤工作,开始试烧低质煤和煤矸石。为使掺烧产生的大量煤灰渣得到充分利用,减少对浑河的排放、降低污染,抚顺发电厂成立了厂集体服务队,从事综合利用、生活服务等工作,开展了燃煤灰渣综合利用,生产掺烧煤渣砖,同时解决了家属的就业问题。照片中的工人们看到灰渣得到再利用、变废为宝,都喜笑颜开。这张有故事的照片,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是当时人们改革创新的雏形。

▲追光逐日千帆竞,敢立潮头唱大风!这样一块看似平淡无奇的光伏构件,它来自国核电力院EPC建设的国家电投原总部大楼智慧能源示范项目。这层深蓝色的非晶硅薄膜组件是光伏构件的核心,能够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国家电投总部大楼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将综合智慧能源技术理念首次应用于建筑节能降耗,研发并应用光伏节能幕墙技术,利用照射到建筑表面的阳光发电,同时减少室内太阳辐射,降低室内温度,节约建筑运行能耗,实现发电和节能双重效果。该项目被评为北京市西城区节能降耗示范项目,荣获“最佳节能实践”等多项殊荣。

▲1976年4月19日,在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的感召下,霍林河矿区建设指挥部180余名职工挺进草原,正式拉开霍林河煤田开发建设的序幕。当时用的是需要人工操控的75B挖掘机和最大斗容只有68吨的运输车运送煤炭,靠着这样一车车的运送,1992年,我国自行设计开发的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霍林河矿区一号露天矿正式投产。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内蒙古公司露天煤矿生产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100%,年均产值也从当年的300万吨提升到1800万吨。这张珍贵的老照片记录着我们奋斗的岁月,激励着我们在新征程继续扬帆起航,书写新的传奇。

▲在原国核工程的陈列室里,静静地放着一块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基岩,这是三门1号机组建设的开端。它见证了AP1000全球首堆和中国三代核电从这里起步。2008年2月26日,三门1号机组负挖开始。2018年9月21日,三门1号机组投入商运。十年磨一剑,承担着高起点发展三代核电的国家战略,作为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主体的国家电投,和三门1号机组核岛总承包单位原国核工程,在中国三代核电发展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开篇。让我们从这块基石开始,在未来无数个十年继续信心以对、恒心向前、齐心打拼,带来更多新的好消息!

▲1994年,国内还没有技术成熟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五凌电力五强溪水电计算机监控系统只能采用美国LANDIS&GYR能量管理有限公司的EMS8500系统。2005年,水电信息化、数字化日渐成为发展潮流和方向,五强溪水电启动监控系统的国产化升级改造。新系统采用了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H9000V3.0系统,五强溪电厂通过联合开发、国产化改造,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破解国外制约的奋斗之路。改造后的监控系统提升了五强溪电厂自动化设备管控水平,为五凌电力集控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这套监控系统见证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成就。
 


一个企业的LOGO,就是一家企业灵魂的化身、精神的想象

2015年初,开始启动企业标识的设计工作,希望用最能表达我们企业文化和战略定位的品牌符号来传播企业使命、理念以及核心价值观。2015年6月11日,在提交的76个设计方案中,集团公司优选出10个设计方案并组织专家团队对方案进行全方位的评选、排序,“绿动未来”、“绿色之光”、“蓝色之星”三个方案脱颖而出。最终,经过集团公司内部进行评选,“绿动未来”终于浮出水面,得票率最高。标识色彩几易其稿,先后经历39次调色。直到上会前才确定将“红色”放在下旋,“绿色”调至上旋,红色象征国家使命,绿色则寓意清洁环保,红色属阳,绿色属阴,阴阳相交,相和相生。字体与“绿动未来”图形相得益彰,最终形成国家电投独一无二的企业标识。
 
所有的记忆是对过去的奖励是对岁月的提醒我们曾经这样走来也会如此坚定地走下去向着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的目标大步迈进

祖国,70岁生日快乐!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来      源:国家电投


策划/编辑:杜玉、周心

内容支持:重庆公司 刘思言、何春燕、刘赟,中电国际 陈晨晨、李玮、娄小林、刘景行、张浩,黄河公司 张青银、吴梦雪、王涵睿,河南公司 马站胜、武玉贞,东北公司 赵晓丹、徐守凤,周彩云,新疆能源化工 石林,上海核工院 包立,原国核工程 孙亦春、张红妍,江西公司 夏历,铝电公司 孙浩然,上海电力 魏建文、冯灵楷,江苏公司 王锋、郑翀,贵州金元 刘静,国核电力院 马景明、姚萌萌,内蒙古公司 齐琦,五凌电力 申明、刘新昌、龙洲,集团公司 陈晓宇、蒋昊宸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加入头条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